“六十万对八十万 这是一锅夹生饭,夹生就夹生,也要把它吃下去!”这是电影《淮海战役》中,战前,毛主席说的一句掷地有声的宣言。相比起辽沈、平津、渡江三场战役的摧枯拉朽,淮海战役可以说是解放战争中,我军面临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考验。
蒋军不仅在军队数量上超过我军三分之一,还有巨大的火力优势,这使得这锅夹生饭真的很难吃。即使是已经吞掉蒋军多个主力军团的粟裕将军,也险些在淮海战役刚开始时就吃了大亏。
在淮海战役的第一战中,黄百韬发挥火力优势,摆下所谓的“机枪阵”,杀伤了不少我军战士。在紧要关头,幸亏粟裕想出 “铁锹破阵”的好方法来,要不然这一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取胜。
那么,粟裕是怎么拿一把铁锹,破掉黄百韬的机枪阵的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1948年年初,粟裕审时度势,认为和蒋军的决战时机已到,于是便不顾毛主席南渡长江的决定,返回西柏坡,力劝毛主席在长江以北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。在他的一番劝说下,毛主席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展开剩余79%按照粟裕的设想,首先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的力量,去进攻黄百韬的第七兵团,然后再派出山东兵团3个纵队,向贾汪和曹八集方向迂回,切断黄百韬兵团和徐州敌人的联系。之后,集中所有力量,彻底解决黄百韬!
粟裕先打黄百韬,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。徐州方向的敌人太多,而且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,不好打;黄维等兵团虽然属于孤军,但是火力强大,也不好打;相比之下,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属于“杂牌军”,解决起来比较有把握。
为了万无一失,粟裕指挥部队,摆出了攻打徐州的架势。蒋介石果然上当,命令各军向徐州的徐蚌铁路一线集结。其他几个兵团位置较近,集结很快。而黄百韬兵团距离较远,我军可以从容埋伏,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
粟裕想得好,而黄百韬送上的大礼,更是让他猝不及防。当我军开始行动后,黄百韬立刻命令部队集结,向徐州撤退。
但兵团下辖的44军,正好处于孤军之势。于是刘峙命令黄百韬,西撤时一定要带上44军。原来44军是徐州剿总司令员刘峙的队伍,平时主要负责给刘峙贩私盐牟利。
结果黄百韬率领一个兵团,在原地等了44军2天时间,可好不容易等来了44军,黄百韬又发现,运河上的铁路桥,已经被逃难的人堵的水泄不通。
直到这时,黄百韬才高呼自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。在等候44军的两天时间里,他居然没有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!如今军民挤在一起,谁也动不了,第七兵团仍然只能在原地不动。最后虽然经过了两天,黄百韬兵团总算大部分渡过了运河,但是时间已经被浪费了四天。
就是这四天的时间,让粟裕指挥华野大军,将黄百韬兵团围困在了碾庄。不过黄百韬毕竟是国军中少有的战将,当得知被我军包围后,他反倒是显得镇定了。既然去不了,就索性留在碾庄,誓要与我军来一场决战。
碾庄虽然算不上险要之地,但是此前李弥在这里修建过工事,黄百韬稍加改动,就打造成了一个防御了非常强悍的 “机枪阵”。黄百韬以碾庄圩为中心,在每个村落都设置了环形的防御阵地,中间再修筑上纵横交错的子母堡、交通壕,形成了像蜘蛛网一般的防御体系。这样一来,解放军的穿插分割战术便无法发挥效力了。
战斗刚一开始,解放军仍然是按照老战术去打。但是打了整整5天,除了6纵和9纵还算有点突破之外,其他纵队没有任何战果。这种情况,引起了粟裕的重视,他主动接近前沿阵地,仔细研究敌人工事,结果发现了其三个特点:第一、敌人的火力方向多,不管从哪个角度进攻,都会被杀伤;第二、敌人的火力大多贴近地面,非常隐蔽,难于消灭;第三,敌人除了普通的防御工事外,还构筑有夹壁墙式的工事,两者相互拱卫,让攻坚更加困难。
与此同时,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接到老蒋的命令,派邱清泉、李弥两个兵团重兵东进,切图救援黄百韬!为了阻挡敌人,粟裕让谭震林负责继续攻打碾庄,而自己去亲自指挥徐东防线的阻击战。
虽然在粟裕的亲自指挥下,我军暂时打退了增员的邱李兵团,但是,黄百韬的“机枪阵”,仍然如同刺猬一样扎嘴。如果不赶紧解决它,等到老蒋再派重兵来救援,那淮海战役的情况可就糟糕了!但是要怎么办呢?粟裕想到了一种“挖沟破城”的办法。
这种“挖沟破城”的战术,也称“铁锹战术”,最早出现在1947年的东北战场。当时的解放军缺少攻坚武器,无法攻破敌人的城墙,只能用铁锹、铁镐一点点地掘进,将战线推到敌人脚下时再发动攻击。此时在碾庄外围,不也可以使用这种战术吗?
于是粟裕立刻下令,命令士兵们人手一把铁锹,开始挥汗如雨地挖掘壕沟。很快,几十条纵横无阻的交通壕,就推到了黄百韬碉堡的脚下。解放军的这种战术,让黄百韬始料未及。他好不容易布下的“机枪阵”,一下子全都成了摆设。
当我军战士开始一个个拔掉火力点、冲进碾庄的时候,黄百韬已然是回天乏术了。最终黄百韬自尽,其兵团也彻底覆没。淮海战役的天平,也开始彻底倒向解放军一方。
发布于:河北省